根据《关于开展中山市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的通知》文件精神,由中山市建筑业协会及我校中山分校(市城市建设职业培训学校)承办的、为期四个多月的中山市首次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在11月16日圆满地落下了帷幕。本次大赛各工种获得前三名的选手,可直接获得入户中山的资格。
立足行业、服务企业、情系民工
——记中山市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承办单位
大赛由中山市总工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市建筑业协会、我校中山分校承办。
中山市人大区碧群副主任(左三)、市政府韩泽生副市长(左四)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开幕式。
中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碧群为大赛一等奖选手(各工种第一名)颁奖。
中山市建筑业协会李继波会长(左二)为我校(左三、赖伟民校长)等单位颁发团体优秀组织奖。
当中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碧群同志为李育平(砌筑工第一名)、戚文志(钢筋工第一名)两位选手颁发一等奖证书,并宣布大赛各工种获得前三名的选手,可按规定申报入户中山后,中山市首次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圆满地落下帷幕,这次大赛真正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竞赛规则和“和谐中山、团结互助、关爱民工”的行业风范。
中山市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是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及国家颁发《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背景下举办的一场盛会。据中山市建筑业协会会长李继波同志介绍,本次大赛的目的在于通过技能比赛,倡导“更熟练、更标准、更优秀”的竞技精神,在行业、企业内营造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推动中山市建筑工人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从而进一步促进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工作。“因此我们非常注重过程,特别是注重企业通过初赛选拔选手的过程。一方面确保决赛的代表性与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四个多月的过程,向选手、企业、行业宣传国家职业技能的标准和崇尚、尊重技能的风范”李继波会长语重心长地向记者道出了心里话。
是的,从8月初的组织、策划,到9月、10月全市、全行业的初赛,再到11月15日、16日的15支队伍、60名选手的决赛,无疑都充分地体现了中山市总工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主办单位的办赛指导思想,和中山市建筑业协会、市城市建设职业培训学校等承办单位的办赛决心与辛勤劳动,这也是中山市建筑业协会与广州市建设职业培训学校在建设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直接领导下又一次“校、企(行业)”成功合作的案例。
大赛组委会办公室主要成员:市建筑业协会会长李继波(左二)、广州市建设职业培训学校校长赖伟民(左三)。
作为中山市首批5A级社会组织――中山市建筑业协会,从2003年起便与广州市建设职业培训学校实行强强合作,面向行业开展岗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等教学工作,并得到了有关送培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与认同。今年他们举办的“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建设领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风险防范”、“建筑施工企业安全应急预案编制与实施”、“总监理工程师在项目管理中的责任与权力”等五个研修班被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列为“2010年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粤人社发〔2010〕135号)。
立足行业、服务企业、情系民工,是建设类协会办会、学校办校的精髓。“这也是我校一贯要坚持、要追求的办学理念与目标”,赖伟民校长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也只有以‘为行业、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有实效的建设教育服务,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确保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为己任,才能真正体现建设类培训机构的自身价值与行业地位,才能真正实现‘有为才有位’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办学理念”,因此“质量”、“服务”两个理念和承诺一直贯穿在学校的整个办学过程特别是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与安全教育工作中,这也是该校“质量、服务、求实、创新”八字办学方针的核心所在。下面是本刊记者采访李继波、赖伟民两位同志时,他们列举的在建设教育培训方面狠抓“质量”、“服务”的一些举措。
(一)在培训项目的开设、专题讲座的选取上,他们提出了“求实、创新”的服务理念,协会、学校经常应企业的要求,组织一些专家、教师到企业调研,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一些培训课程(方案),送教上门。既解决了工、学矛盾,也解决了企业的实际困难,大大地提高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企业相应环节的管理、技术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在行业中树立了良好的办学形象。他们每年能面向行业举办十几期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正是得益于这一行之有效的举措。
(二)在建设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及农民工的平安卡培训过程中,他们提出了“送教上门”、“全心全意为农民工服务”的办学理念。首先学校把建设、劳动等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的文件、政策汇编成册,深入企业、工地宣传、调研。他们既是宣传员,又是“文件引导员”,使企业、农民工及时了解建设、劳动等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和动向,提高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在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的同时,他们组织相关专业的专家、教师,根据不同的工种,制定切实可行、可操作的培训计划,并提出了“理论集中面授”与“学员生产岗位实操训练”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对建设行业特有的八大工种、三个不同等级(初、中、高)分别编印了24分册的《学习辅助讲义》及《习题集》,用于学员的理论学习。另外他们也要求企业为学员配备现场实操训练指导教师,在学校统一指导下,根据国家颁发的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规范开展实操训练工作,从而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这种培训体系,有利于解决工、学矛盾,有利于克服“跑马过场”的弊端,并利于培训成本的大幅降低。因为建设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中用到的材料不同于其他行业(如“混凝土工”的培训与鉴定),很多材料都是不可逆的,既浪费又产生出很多建筑垃圾,不利于环保,而培训主要在“技能实操训练”环节中消耗材料,把这个环节放在送培单位的在建工地中实施,减少了培训消耗材料的支出,既节约又环保,他们把这部分节约的成本让利给企业,无形中减少了培训的费用,减轻了农民工的负担,实现了三赢的局面,这也是学校服务理念的体现。
在提高农民工岗位技能和业务素质的同时,他们还非常注重对农民工的安全教育,专门播放主管部门拍摄的安全生产教育片及发生在我省、市典型的安全事故案例片段,利用讲授、观看录像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丰富农民工安全方面的感性知识,从而树立他们在工地里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使他们感到生命是没有第二次,安全事故是不可能重来的。这种教学模式效果非常好,学校不但在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中是这样做,在“施工员”、“质安员”等岗位培训中涉及到安全教育时,都穿插播放一些相应的录像。他们这一举措,得到了企业、建设教育同行的好评与认同。
(三)在实施培训方面,他们通过“课改”强化了服务的理念。“培训本身是一项有偿的服务,学员交了学费,学校能给他们什么样的服务呢?教育(教学)其实是双向的,我们通过《学员守则》等规章制度要求学员必须按时回来上课。反过来,他们回来了,得到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呢?我们的教学环境,我们的教学手段、我们的教学模块,我们的课程设置,我们的上课老师讲课水平等等,是否可以吸引他们能坐下来,能认真听课呢?这是我们看得最重、想得最多的问题。”赖伟民校长说:“我们在中山举办过一期高级钢筋工的培训班,讲《建筑识图》的袁老师讲得非常好,学员不但安心地坐下来了,还很认真地做笔记。这一点确实很难得,毕竟他们是农民工,能坐下来就不错了。”
为了使学员能愿意坐下来听课,学校除了按要求完成各类人员的培训计划外,还专门成立了“教学质量反馈小组”抓学校各培训项目的“课改”工作。刚开始的时候有些同志不明白、不理解,他们认为学校搞的是行业强制性培训,学员要上岗就要坐下来、老师按书本讲完就行了。其实不然,例如施工技术这门课的教材,编写的专家以北方为主,他们侧重的是冬季施工而我们南方侧重的是雨季施工,况且由于教材编写进度慢,往往教材出来了,很多岗位规范、标准、工艺发生了变化,所有这些都造成培训教材内容与实际岗位要求相脱节。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实现“贴近岗位零距离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很注重针对不同岗位培训的“校本教材”编写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实现岗位培训教材由“统一教材(行政主管部门规定)”、“校本教材”、“文件汇编”三部份组成的“课改”目的。
上面讲到的高级钢筋工培训班的例子,除了袁老师讲得好以外其实也得益于学校的“课改”工作。如果按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要求,这门课应讲投影制图等内容,学校觉得对已有十几年岗位工作经验而文化知识水平低的农民工来讲意义不大,他们能懂得看、不用懂得制(文化知识水平低也不可能通过十几天的理论培训懂得制),所以他们增发了一本自编的“建筑施工图册(一栋四层楼)”。袁老师在讲建筑识图时,就是手把手教会学员如何看懂建筑施工图、钢筋布置图,因为高级工连图都看不懂是讲不过去的。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树立服务理念,确保教学质量。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是教学工作的载体和中坚力量,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工作的全面实施。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高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促进学校建设发展的根本大计。学校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特别是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对新聘任的教师实行“试讲准入制”,授课中途实行“专家评教制”,授课结束实行“学员反馈制”,并做好总结记入教师个人档案。经过严格挑选,逐步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实施。
在兼职教师的聘用与管理上,学校提出了“同一首歌”的办学、服务理念,他们搭建好一个个教育、教学“舞台”,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并提供优质的服务,把行业的专家、技术(学科)带头人引进来,让他们在舞台上把自己一生积累的专长、技能充分发挥、表演、传授给学员。本行业的专家、高工、教授们都非常乐意到学校任课并主动提出开设一些“四新”知识、行业技术动态等方面的讲座。赖伟民校长说:“我们正是凭借着这支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及成熟的教学模块、成型的管理体系,为广州市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及‘依托广州、面向全省’的办学模式,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五)加强日常班务管理,强化教育质量。为加强各班的日常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密切与任课教师、学员、送培单位(家长)的联系,了解学员的实际需要,为其做好后勤服务,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成人教育的特点专门制定了《班主任工作条例》,明确规定所有教学班必须配备专职的班主任,要求班主任严格按《班主任工作条例》及《班主任工作手册》的要求,认真开展日常的班务管理工作,真正做好学校、教师、学员、送培单位(家长)之间的“桥梁”作用。正因为学校实施、健全了持之有效的“班主任管理体系”,强化了日常班务管理,非常有利于良好学风、班风、校风的形成,保障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实施。
赖伟民校长(左四)与他团队的部分成员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本着科学发展观与实事求是的态度,在番禺区建设局的直接领导下,广州市建设职业培训学校与番禺区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协会于2007年6月共同创建了番禺区建筑工地农民工业余学校总校。正因为秉承着学校“立足行业、服务企业、情系民工”的办学理念与务实作风,番禺区建筑工地农民工业余学校总校得到建设部、全国总工会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并连续多年被评为广州市建筑工地优秀农民工业余学校。现在他们作为承办单位,正积极配合番禺区建设局、区总工会、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办“番禺区首次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比赛的工种是“砌筑工、镶贴工、建筑焊工”,决赛时间定于12月上旬。
同样是“立足行业、服务企业、情系民工”,同样是“行业协会与培训学校”,同样是“首次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与团体优秀组织奖”,同样是“赖伟民校长与他的团队”,……,是亚运的辉煌、行业的风采,本刊将继续关注,并追踪报道。
广东省建设教育协会会长吴锡锦(左三)、副会长赖伟民(右二、本次大赛裁判长)、秘书长陈泽攀在决赛现场。
广东省建筑业协会李福伟会长(左二)观摩了现场并作指导。
广东省建筑安全协会卢伟洲会长(左一)观摩了现场并作指导。
本次技能大赛30名砌筑工选手、辅工与我校赖伟民校长(二排左七)、谢振华书记(二排左八)合影。
本次技能大赛30名钢筋工选手、辅工与我校赖伟民校长(二排左七)、谢振华书记(二排左八)合影。
本次技能大赛20位裁判员,左七为赖伟民校长(本次大赛裁判长)、右一为谢振华书记。